第66章 初至杭州(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十月初一,寒衣节。

这个节日的由来很多,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当年这个可怜女人就是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出发,去边塞给丈夫送医御寒的。

因为送寒衣的对象是亡者,所以十月朝这个节日也和清明、中元一起,并称为传统的三大鬼节。

同时,十月朝也是入冬的第一天,南京民谚有云: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按照宋制,十月朔拜暮,有司进暖炭,民间作暖炉会,大抵跟后世北方,冬天烧暖气是差不多的意思。

但在嘉靖十三年的初冬,江南人迎来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寒衣节。就在这一天,消灾慰灵的水陆大会开场了。

这是一场万众期待的盛事,从放出风声的那一刻起,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原因很多,首先,这是布政司衙门首倡,并得到朝廷许可的,有着官方的背景。在官本位时代,有官方背景的东西本就很容易受到追捧,这是先天性的优势,算是天时。

其次,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个时代的杭州的地位虽然不如宋朝那么举足轻重,但却也不容小觑。就算在繁华甲天下的江南,这里也是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

若非是杭州这样的地方,消息能否传得飞快不说,单说在短期内涌入的大量外来人的安置问题,就难以解决了,这个就是地利。

人和更不消说,与会者众多。这里说的不是来看热闹的普通百姓,而是打算在会上做法事,或者说做表演的各路宗门。

其中地位最高的,毫无疑问是天台山的紫阳派了;路途最遥远的,则是远在山东登州的崂山派,这一派以捉鬼的手段而闻名,江南的百姓也多有耳闻;其余诸如四大名寺,以及后起之秀武当派等等佛道宗门不胜枚举。

据官方统计,单是提前到场的,就已经有五十余个大小宗门了,其他将至未至的,总还有一二十家,除了如今最为显赫的龙虎山没有到场之外,其他能赶得及的,基本上都来了。

龙虎山不来倒也正常,虽然从江西赶过来并不很远,但人家是朝廷敕封的道教之首,自然不屑于跟一群草头班子搭伙同台。

不过,龙虎山并非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最具传奇性,也最让人好奇的,却是来自上虞的紫阳观的小道士。

初听到紫阳观名头的人,都会以为它跟紫阳派有什么联系,其实两者一文钱关系都没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小道观,都喜欢起个很有来头的名字,刘同寿的紫阳观就是这样。

不过,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不是那个破道观,而是小道士的那些事迹。他的事迹涉及甚广,从方方面面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读书人关心的是年旦评;普通百姓对他防灾救灾的丰功伟绩很是景仰,在水患频繁的江南,哪个地方能有这么位高人,实可称邀天之幸;江湖人则对他翻云覆雨的本事很倾佩,带了两个跟班,就能把堂堂世家耍得团团转,挥挥手就搞来了万两白银,这份本事可是了不起。

这也是第一次,刘同寿的风头盖过了死掉的王老道,后者毕竟是个老家伙,而且还死了,哪有活生生的小道士形象啊。

只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杭州的大小客栈乃至驿馆,满满的住的都是和尚道士,就是不见那位传说中的小道士。按说上虞离杭州也不算远,不知那位上虞小仙师为何姗姗来迟,实在让人等得心焦。

人们的胃口被吊起老高,而刘同寿却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结果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那么一群闲人,专门在城门外等着,见到小道士就上去围观盘问。

引起了不少次虚惊的同时,也吓坏了不少小道士。十三四岁的年纪,在正经道派之中,也就是个迎客奉茶的道童而已,哪经历过这个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聚在城外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并且在九月三十这一天达到了高峰,把刚刚抵达杭州刘同寿都给吓了一跳。

看着杭州城外黑压压,人头涌动的景象,小道士惊疑不定,“莫非我记错日子了?今天不是九月三十,而是十月初一,否则哪来的这么多人啊?”

李时珍喃喃说道:“日子应该是没错……同寿贤弟,你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话果然不错,要不是来了杭州,真难以想象,天下竟有这等大城。”

“有这么多人,城里肯定有很多好吃的,师兄,咱们中午吃什么?”近墨者黑,楚楚正逐渐向刘同寿靠拢,至少这个没心没肺的劲儿是很接近了。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