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807章 李二遇刺(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李泰打着什么心思,作为母亲的长孙皇后又岂会不知?

只是如今这个情况,如果李泰能就藩,洮州的确是个不错的地方。

在这一点儿上,她倒是和李泰有着同样的想法。

同样是东宫,大明一系的官员听闻李愔要就藩的消息时,一个个倒是一脸的窃喜。

对于李愔这家伙,他们本来就看不惯。

不是说李愔给他们制造了多大的麻烦,而是被李愔恶心到了。

如今李愔落得这步田地,他们怎么可能不高兴。

王德全更是兴奋地说道:“如今我们这边也都准备好了,就等殿下的意思了。

只要殿下那边同意,我们这边立马就能动起来了。

如今又有活字印刷的工艺,想要站在舆论的顶端,还真不是什么难事儿。”

一听王德全这话,房遗爱顿时就来精神了,今儿他休沐,倒也没有出去。

“还别说,这段时间我还真找人了解了不少东西,到时候放在我们自己的邸报上,让天下人都看看,嘿嘿,想着,我都激动。”

“啥隐秘?说来听听?”一听房遗爱这么说,众人顿时都来精神了。

他们知道房遗爱这家伙,就喜欢搜集一些八卦,也不知道这家伙哪儿来的渠道,这会儿一个个也是期待不已。

“不急不急。”房遗爱摆了摆手,说道,“等我们的邸报出来后,大家都知道的,这会儿着什么急?”

一听他这话,众人恨不得掐死他,不过大家他也知道,这家伙就这点儿恶趣味,要是真表现得怎样怎样,这家伙只会更膨胀。

没人搭理他,房遗爱顿时就如泄了气的皮球一般。

而同一时间,雅砻江畔,李承乾正在看王德全等人的联名奏疏。

一边看,李承乾一边满意地点着头,对于自己的这些臣子,他如今是愈发的满意了。

“不错,如今我大明的官员也开始动脑子了。”李承乾笑道,“如此也好,控制舆论,对于我们的未来而言,的确是件好事儿。

不过他们还是想得太过简单了。

传旨,即日起,陈平安加官大明日报总编撰。

让他当官,他不愿意,做做学问,总是那么多推辞吧?

另外,王德全加官大明日报副总编撰……”

李承乾想得自然要比王德全他们更加周到,这倒不是说他就比王德全等人更聪明,而是因为后世的种种,让他对此更加通透一些。

不说别的,穿越之前韩剧他是没少看的。

韩剧里,那些高官不就是把持着舆论,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般想着,李承乾是愈发的满意。

同时又在桌案上奋笔疾书。

既然要把持舆论的方向,做舆论的掌舵人,他自然要把大明日报的体系做出来。

过了良久,李承乾这才放下笔,抬起头说道:“另外将这些东西也一并交给陈定安,想必他看过这些以后,定然不会继续推辞。”

对于陈定安这个人,李承乾还是极有好感的。

虽然出身不高,但做事儿也好,做人也罢,的确没得挑。

尤其是能在大唐急流勇退的果断,更是让李承乾高看了几眼。

袁公公闻言,当即躬身道:“奴婢这就去安排。”

自从上次,李承乾拒绝了他的一些想法后,他这段时间是真没闲着,当然,这也让他得到了更大的权力。

这段时间的他,真可谓是春风得意。

而就在李承乾的旨意传到日月山的时候,正如李承乾所预料的那般,陈定安一开始是拒绝的。

一直到他打开了李承乾的那封书信后,这才一脸的激动了起来。

作为昔年的洮源县令,也算是一个读书人,只是仔细研究了一番,就摸清楚了这里面的门道。

也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陈定安才拱了拱手,说道:“老臣领旨谢恩。”

领了旨意,陈定安当即就找到了工部,按照李承乾的旨意,工部要在数日之内,为大明日报修建一座公廨。

想必这会儿,工部也已经接到旨意了。

“恭喜陈编撰了。”一见陈定安上门,伊原锡便拱手笑道。

对于陈定安,他当然不陌生,不说陈定安当年便是洮源县令,就说其子,如今更是大明学堂的学正,他自家几个孩子,如今都在大明学堂,就这个关系,他也不会陌生。

“伊尚书说笑了。”陈定安谦虚道,“下官也不过是得殿下赏识,才有此机遇罢了。

和伊尚书自然是不能比的。”

他厮混官场多年,尤其是底层官场,说话做事儿方面,自然带着几分谨慎。

“陈编撰说笑了。”伊原锡笑道,“如今陈氏一门,在我大明虽然罕有身居高位者,但真要说起来,那可是一个赛一个的清贵。

整个大明,如陈氏一门的清贵世家,倒是找不出第二个来。”

他这话倒是不假。

大明发展到如今,还真就没清贵世家能和陈氏相比的。

陈定安笑了笑,也没多言,他当初不愿意出仕,虽然有刚刚从大唐辞官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也是不想陈氏一门太过于高调。

没有底蕴的时候,低调的发展就是他们唯一的路。

对此,陈定安这些年早就琢磨出门道来了。

见陈定安不愿多言,伊原锡也就不再就这个话题展开,当即笑道:“陈编撰今日来得正是时候,本官这边倒是准备了几个公廨,不知陈编撰有什么想法没……”

说着,他就带着陈定安走出了工部衙门。

陈定安对于大明的公廨,自然是满意的。

大明如今的朝堂虽然极为精简,但作为工部尚书的伊原锡却是知道,随着大明的日益发展,未来的朝廷各个衙门只会越来越多。

早在两年之前,在请示了李承乾后,伊原锡便下令工部修建了诸多的公廨。

一来只要有工程,就能养活更多的百姓,

二来也是为了不时之需。

就比如现在这个情况。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