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纳斯,从今天起,就由你带一个团队吧。”美国高鸿的大豆贸易部经理塞尔西,对王航宣布了这项任命。
“没问题。”具备了职场应激反应的王航迅速做出了标准回答,在他意识到这是来自美国人的认可之前。
28岁的王航,是嘉谷国际化团队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纳斯”,是他的英文名。
王航出生于东北一个农民家庭,五年前毕业于一家中专,说起来,他的学历在嘉谷中没有任何突出之处。
但是,加入嘉谷并从基层干起的王航,第一年就展现了非凡的外语天赋以及管理能力,自此得到了嘉谷的重点培养。
他在嘉谷开拓俄远东大豆生产基地时期的大招聘中投奔嘉谷的,在俄远东做了一年多的基层干部之后,被调到总部进行培训进修,此后先后经历了对澳洲糖企的并购、对巴西糖厂的整合,差不多轮了一圈以后,再次进修,被挑选来到美国辅助整合高鸿公司。
在嘉谷集团,基层干部的水平都是远高于一般农企的,甚至能达到其他农企中层干部的水平。
这一方面是因为嘉谷基层工作的经验性强,有利于基层人员的积累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嘉谷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它极少桎梏,更不存在玻璃天花板,在晋升机制畅通的情况下,这些优秀的基层干部会以很快的速度晋升,并拿到与才华和努力相适应的薪酬待遇。
特别是拿到股权激励的优秀员工,即使依然留在基层位置,每年拿到的红利也比普通的管理层还要多。如此一来,基层的完整性也能够得到保证,基层干部也不会盲目追求晋升管理层。
毕竟,后者的上升空间虽然更大,但工作要求却是不同的,若是不能适应,不仅难以晋升,反而有可能从“股权激励清单”上落下来,对嘉谷员工而言,能不能上清单,至少是三倍以上的收入差距,这对于大多数工作只是为了赚钱的人来说,再重要不过了。
就履历和贡献而言,28岁的王航无可挑剔。他既获得了集团的股权激励,又充满了进取心。也是依靠着履历和进取心,他才能得到整个嘉谷体系最重要的培训机会,若无意外,以后嘉谷的跨国经营团队,都会有他的身影。
千载难逢的机会,王航又哪里会在乎辛苦不辛苦?
嘉谷很多干部都是农家子弟,但能通过基层锻炼、内部双选会被特意挑选出来,获得名牌大学出身的学生都无法拥有的晋升与进修机会,绝对不多。
这让王航充满了干劲。到达美国后,他就成为了嘉谷国际化团队有名的“拼命三郎”。
他起早摸黑,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摸透了从谷仓地带到港口的流通机制和从业者的经营情况,以及美国粮食流通的机制。
从到达内布拉斯加州的第二天开始,王航就开始游走在中西部各州了解情况,一方面不断与有名的经纪人接触,逐渐成为朋友的同时也逐渐掌握美国粮食市场的竞争体系;另一方面,他驱车到各州广阔的田地间,直接听取农民的意见。甚至有时一直跟在满载粮食的大卡车后面,认识了所有隶属与高鸿的系列粮仓。
即使是在努力得过分的嘉谷国际化团队中,王航此举也堪称疯狂。
要知道,在遭遇超级干旱的美国中西部,室外温度有时能上升到40℃,一周下来,人都能被晒掉了一层皮。当一个月后,王航到高鸿大豆贸易部经理塞尔西的办公室来汇报工作时,塞尔西差点就被他黝黑的皮肤亮瞎了眼。
等了解到王航的工作强度后,塞尔西一个劲地庆幸:“上帝保佑,幸好纳斯你没有猝死……”然后强烈要求王航压缩工作时间。
这时候,就体现出中美文化的差异了,或者说,对于劳动权益的高度关注,才是中美员工之间真正的差异。
在美国,打点上下班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粮食贸易这一行又不太一样,譬如在粮食丰收的季节,所有人员都会陷入一片忙碌,自然也无法做到准点上下班了。不过这是行业特性,倒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而且工作的时间长,忙碌过后休息的时间也长。
但如果不是在忙碌的季节,特别是在天气如此难熬的情况下,哪怕保持王航一半的强度工作……
塞尔西扪心自问,年轻时期的自己,能做得到吗?
答案:我做不到!
这种天气下,不要求延长休息时间都算敬业了,还自动加班加点?真当自己是牲口吗?
再看看嘉谷国际化团队中,其他人虽然没有王航这般疯狂,但同样是沉迷工作无法自拔,塞尔西就用极为复杂的语气问王航:“中国人,都是这么工作的吗?”
虽然这符合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个印象——天性勤劳。
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名号不是白来的。制造业是最能体现工人“勤奋与否”的产业,追求更高效率、更统一质量、更低成本的制造业,最适合的管理方式就是军事化,把人异化成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像一个月休息两次、几年回家一次、强迫性加班、集体化生活……简直是信手拈来。
但嘉谷这帮“牲口”的勤奋程度,未免太吓人了。塞尔西其实更想问的,就是嘉谷的员工,都是这么工作的吗?
如果是的话,塞尔西都考虑要不要辞职了。给再多的钱,他也受不了这种工作强度啊。
王航倒是笑了。
哪有这么可怕?
首先,中国人也并非天性勤劳的。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刚刚改革开放时,一些应邀来华的国外专家对中国国营企业工人的最大印象,就是懒惰,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要三个人干;不管任务有多急,午睡时间雷打不动……
只不过,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造,中国的所有产业都几乎是被制造业“改造”了——饭店的服务员要做广播操,白领要参加拓展洗脑,互联网公司还有首席价值官……无论是华为比亚迪,还是BAT,所有企业都是按制造业进行管理,核心都是“更高的效率、更统一的质量、更低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