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美国周刊”的专题报道一共分为五个篇章,前面四个篇章,针对性地罗列出一系列事实,重新理清发展脉络,还原事情真相。
没有掺杂个人评论,也没有添加多余观点,更多还是以事实引用的方式;同时还附上了“娱乐周刊”当时的报道截图,犹如撰写论文一般,标注出处来源,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但,盖文还更进一步,真正地提交了证据,事件原貌的版图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的第五篇章,盖文重新回到了事件漩涡中心的当事人身上。
“蓝礼-霍尔。
短短不到三年时间之内,这个名字就已经广为人知、红遍全美。作为Y世代的年轻演员,他的上升速度着实骇人,几乎已经跻身好莱坞的金字塔顶端,令人侧目,也令人困惑。没有人可以否认,犹如流星一般的横空出世,吸引了太多太多的瞩目,同时也引发了太多太多的猜测。
但这名年轻演员却从未迷失过前进的脚步。自从第一次出现在’太平洋战争’的小屏幕以来,’速度与激/情5’是唯一的一次商业电影经历,而更多时候则在文艺独立电影领域打滚、磨炼,从’活埋’到’爱疯了’,再到’抗癌的我’,最后则是’超脱’。
一次又一次,在观众面前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和实力,深刻演绎了’演员’的意义,诠释到了极致之后,交给观众进行评判。
人红是非多。围绕在蓝礼身边的争议事件始终不断,但每一起新闻事件的背后,都可以看到默默推动的幕后黑手。不是身为新人的蓝礼,也不是具备能力的经纪公司,因为从一开始,蓝礼的定义就是演员,而不是明星。
推动事件,挑唆新闻,制造爆点的。是’娱乐周刊’,是康奈尔-麦格雷戈,更是站在他们身后的整个娱乐产业,因为娱乐至死、因为利益至上,客观的理智和记者的操守,渐渐变得支离破碎。
这是一个时代的现象,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但,这却是不是新闻。在好莱坞世界里,每一位从业者都必须接受如此挑战,生活在镁光灯之下,面对纷纷扰扰的争议。如果仅此而已,那么事情也无伤大雅,热闹热闹,娱乐娱乐,风波也就过去了。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娱乐周刊’炮制了这些新闻,相关媒体推动了这些热潮,然后他们却站在了蓝礼的对立面、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居高临下地指责蓝礼’炒作’?
这也许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魔幻也最讽刺的一起新闻事件了,贼喊做贼,问题是,人们都还相信了这名颠倒是非黑白的罪魁祸首。那么,到底谁才是幕后黑手呢?
没有人应该忘记,他才仅仅二十二岁而已,但他却奉献了’爱疯了’那样的表演。”
这也许是“美国周刊”刊登过最严肃也最犀利的一篇专题报道了,这也许是盖文职业生涯撰写过最深刻最全面的一篇专题报道了,不仅全面地分析了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有意无意地反复强调重点——
“娱乐周刊”和康奈尔-麦格雷戈。
盖文完全忽略了“一个人的演唱会”,没有提起海瑟-克罗斯,也没有提起演唱会当晚的盛况,甚至没有提起蓝礼在公寓门口的正面回应,而是釜底抽薪,越过了层层迷雾,箭头直指真正的幕后黑手。
这一招,十分大胆,也十分疯狂,几乎等于放弃了防守,选择全力进攻,犹如一把利剑,在纷纷扰扰的新闻报道之中,硬生生劈出了一条缝隙,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事实上,在过去二十四小时之中,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将视线集中在了蓝礼身上。
站在公寓门口接受采访之后,蓝礼的回应和声明,各大媒体纷纷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再次为“炒作门”点燃一把火,摆出了一副追究事实真相的清高姿态,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但现在,情况却变得尴尬起来。“美国周刊”的专题报道问世之后,人们纷纷回头翻开了“娱乐周刊”,阅读不到二十个小时之间,康奈尔撰写的那篇文章。
果然。
“默认指控,胆大妄为,有恃无恐!伪君子再次刷新好莱坞自我炒作的底线。”
康奈尔又一次地采用了犀利的语言向蓝礼展开了强有力的攻击,但这篇文章不同于前一篇专题,缺少了事实,通篇几乎都是康奈尔的自我解读,偏颇的观点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
于是,事情顿时就变得有趣起来了。难道,“美国周刊”的专题报道才是真正的事实?难道,蓝礼-霍尔也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