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变革(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chongshengxs.com,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老臣以为,吴国各项政策,说到底也就三大条,第一条就是军政分离。这一点牵扯太大,所以暂时不可实行。”

“不过第二点,重视科举,大力选拔文士,并且逐渐以文官来治理地方,这一点大王却可以效仿一二。”

“七哥的意思是开科举吗?”

“不错!我晋国如今武将不缺,甚至可以说是名将辈出,不过懂得治理地方的文官却是极为缺乏。”

“大王要想在将来实行军政分离,那就少不得要有足够的文官来治理地方。现在若是不做准备,等到将来可就迟了!”张承业肃然道。

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出好坏。

之前大家都是按照唐朝的制度来,所以地方势力都很强,节度使、刺史们一个个横行地方。

又因为各国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大家都习以为常,没有想到要去改变;或者说即便想去改变,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而李克用本来就是胡人出生,只重视武力,而轻于治理,再加上晋军军纪较差,又带着胡人军队与生俱来的抢掠习气,所以使得晋国的领地越来越衰败。

这些问题不是没有人注意到,像李存勖在继位之后就在逐渐加以改变。

但这些改变都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进去。

不过如今有吴国的例子在前面,张承业自然就更加注意到晋国的缺陷,知道应该在哪些地方加以改变。

当然,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他之前提出来的军政分离,可惜牵扯太大,暂时不能实行。

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打算先推行科举选拔文官,为将来的军政分离做准备。

“此策自然可行,那吴国当初还没建国之时,就敢僭越开设科举;杨渥既然可以这么做,孤自然也能!等这次回到晋阳之后,孤便下令开科举就是!”李存勖非常爽快的就答应下来。

张承业心中一喜,他是真心希望晋国能够更加强大,希望晋王能够最终消灭朱温,重振大唐。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可以为晋国付出一切,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王,老臣的第二个建议就是效仿吴国,建立禁军,专门负责征战,并且只听从大王一人的命令,将兵权逐渐收拢起来!”

“建立禁军?这样做会不会引起众将不安?”李存勖有些犹豫。

建立禁军,这也是吴国的一大特色。

虽说各国都有禁军存在,比如梁国的神捷军、龙骧军,这些都是禁军。

不过这些军队在梁军中只是少数精锐,并不是梁军的主力。

在对外征战中,真正担当主力的军队还是那些被掌握在一个个节度使或者刺史手中的军队。

而吴国却是不同,对外征战的主力就是禁军,这是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军队;而那些地方刺史手中的厢军不仅老弱不齐,更是战力堪忧,一般只担任运送辎重和守城等次要任务。

若是按照吴国的那套制度来,少不得就要大幅度削减众将手中的兵权,这与之前的军政分离又有何区别?

不过是一个削弱将领的民政权利,一个削弱将领手中的军权罢了。

这种容易造成晋国众将离心离德的政策,李存勖自然会感到犹豫。

张承业笑着解释道:“大王多虑了。当初淮南实行军政分离时,这些政策可是同时实行的。”

“当年淮南实行军政分离时,那些地方刺史要么转为领兵将领,以后都作为武将负责征战;要么就继续担任刺史,不过不再负责征战。”

“与此同时,淮南又建立了禁军的雏形,开始将军中精锐抽调出来,专门负责征战。”

“那淮南当初同样面临各方压力,但他们坚持同时实行这么多的改革,这才有了如今的局面;难道说大王仅仅实行其中一部分,还要担心动乱吗?”

是的,当初淮南的确是同时实行建立禁军和军政分离的政策,所有刺史都必须做出选择。

而一旦选择做出,日后想要改变就很难了。

这么大的变动,也全靠当时杨行密威望足够高,再加上那些老将中有不少都是那种没多少野心的人,在这些人的支持下,淮南的变革才得以顺利完成。

如今的晋国想要同时实行军政分离和开设禁军,这其中的风险之大自然是李存勖也不愿面对的。

不过如果只实行其中一部分的话,牵扯到的利益就小多了,李存勖还是不担心的。

所以沉吟片刻后,他郑重答道:“建立专司征战的禁军自然无妨。不过七哥觉得,这禁军的规模应该多大才合适?此外,将领人选又该如何选择?”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